本网讯(通讯员 马冲)秋风送爽启新程,学术领航助成长。10月10日15:20在红安校区H1-1019汇报厅,我院特邀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二级教授、博士生导师李斌,为学院新生带来一场主题为“食品产业及人才需求之解读”的专题讲座。食品与生物科技学院副院长付晓燕主持会议并致开场词,她对李斌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,同时鼓励新生珍惜此次学习机会,主动汲取专业知识,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讲座伊始,李斌教授以“食物与人类文明的共生关系”为切入点,从艺术学、社会学、哲学等多维度展开论述。他指出,从原始社会的采集渔猎到现代全球化食品产业,食物生产与分配方式深刻塑造了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;饮食礼仪、节日食俗等不仅承载着集体记忆,更反映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与美学追求。在哲学层面,他对比了东方 “天人合一”“药食同源”与西方“食物即药物”“二元论”的饮食观念,强调饮食伦理随时代演进—从传统的“节制”“素食”理念,到当代对环境可持续性、食品安全、公平贸易的关注,让新生深刻认识到食品领域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。
随后,李斌教授聚焦理工视角,梳理中西方食品科技的发展历程。他介绍,中国古代的发酵技术、腌制保存法,与西方古代的面包烘焙、葡萄酒酿造,共同构成早期食品科技的基石;工业革命后,巴斯德研究推动的罐头技术、冷藏技术普及,加速了食品工业化进程;进入现代,超高温瞬时灭菌、冷冻干燥、生物技术、智能包装等创新技术,不仅延长了食品保质期、丰富了品类,更推动食品供应突破地域与季节限制。针对中国食品工业现状,李斌教授用数据直观呈现其重要地位:2023年中国食品工业占GDP比重达19.4%,是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,同时也是保障14亿人餐桌安全、吸纳超945万就业人口的 “压舱石”。
在分析产业挑战与未来趋势时,李斌教授坦诚指出,中国食品工业虽规模庞大,但仍面临“大而不强”的问题—产业效率、自主创新能力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,供应链韧性不足、食品安全监管基层执行力度待提升。不过,他也明确了三大核心发展方向:一是“守正创新”,通过完善冷链物流、推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、构建区块链追溯系统,强化粮食与食品安全保障;二是“健康转型”,顺应消费需求从“吃饱”到“吃好”“吃健康”的升级,大力发展功能性食品、植物基食品、精准营养解决方案;三是“技术赋能”,以智慧农业、智能工厂、合成生物学、细胞培养技术等推动全产业链数字化与绿色化,减少资源消耗与碳排放。
“产业的竞争,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。”在人才需求板块,李斌教授的解读让新生们倍感振奋。他预测,到2035年中国食品行业人才需求总量将达1500万人,但当前人才结构存在“结构性失衡”—一线生产与营销人员占比高,技术研发、数字化转型、食品安全法规等领域人才紧缺。结合“工业 4.0”与“大健康”趋势,他明确未来食品领域急需四类复合型人才:懂食品工艺与大数据分析的“数字化人才”、深耕功能性食品研发的“健康营养人才”、推动绿色生产的 “可持续发展人才”、熟悉国际法规的“全球化人才”。同时,他对新生提出“构建‘T 型’能力结构”的要求:既要夯实食品科学、生物技术、营养学等专业基础,也要拓展数字科学、管理商业、法律伦理等跨学科知识,培养研发创新、精益生产、复杂问题解决等核心能力。
讲座尾声,李斌教授与新生展开互动交流。针对“如何平衡传统食品工艺与现代技术创新”“功能性食品研发的入门方向”等问题,他结合科研与教学经验逐一解答,并鼓励新生:“食品是最大的流量,也是与民生最紧密的产业。只要找准定位、深耕专业,未来一定充满机遇。”
此次讲座不仅让我院新生系统了解了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,更激发了他们对食品产业的热爱与责任感。副院长付晓燕表示,未来将持续邀请行业专家、学术大咖开展讲座,搭建学术交流平台,助力学生成长为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,为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。